重庆互联网,19年企业互联网解决经验,专业网站开发、移动端开发、微信端开发、小程序开发!
重庆网络推广公司

莫言入驻小红书,不做文豪当“梗王”

作者:重庆互联网-晴天 发布时间:2025-11-19 浏览:21524 赞(1477 收藏 评论(0)

“谢谢余华的夸奖,要是文明一点更好了。”
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小红书评论区回复网友发的余华表情包时,这条评论打破了所有人对“严肃文学家”的刻板印象,随后视频也火爆出圈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这个写出《红高粱》《丰乳肥臀》的严肃文学大师,竟然也在社交媒体上跟年轻人玩梗、唠嗑、聊日常。

11月11日,莫言在小红书发布首条视频“小红书,我来啦”。短短几天,粉丝就超过95万,视频的点赞量也是轻松10万+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更绝的是“潦草小狗组合”“莫言老师用什么保养品”这些年轻人的梗与文学大师的幽默回复,评论区直接玩成了跨辈儿的欢乐派对!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不止是莫言,余华、刘震云、苏童等大文豪,早就在互联网上与年轻人打成一片,可以说一个比一个玩得溜。

为什么这些“老一辈”人要选择走进年轻人的社交阵地?跟随「克劳锐」的视角,一起来看看吧!

01 每一代最出圈的文化人,都不是刻板的

真正能跨越时代、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名人,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、不食人间烟火的。

有网友问:“莫言老师,您写作时会卡文吗”?莫言回答:“当然会,这时候我就去做饭,做完饭灵感就来了。”

没有社交媒体时,他们就已经是“网红”了。

说起余华,莫言的好朋友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不是《活着》,而是那些在网上疯传的段子。

图片源自网络

不想上班,所以做了作家;第一天去上班故意迟到两个小时;现在能摸鱼的都是高手……因为发言太不符合严肃文学作者的形象,余华的发言常被网友打为“段子”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这些文化大师有个共同点:他们的幽默感和接地气基因,早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

很多90后、00后坦言,自己是先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余华的段子、莫言的美食推荐,才开始对他们的作品产生兴趣的。“因为有趣而关注,因为有料而深入”,成了许多读者认识经典作家的一个方式。

这种传播方式,也符合年轻人们的习惯。他们更乐于“先建立情感连接,再深入了解内容”。先在社交媒体上浏览,被老一代文化人的幽默感吸引,再去读他们的作品,就会觉得亲切得多。

这就是“兴趣先行”的文化传承路。而入驻小红书,只是顺其自然。

02 从“仰望”到“对话”

过去,读者想了解一个作家,只能通过作品、媒体采访。这个过程漫长、单向、充满距离感。

作家是“符号”,是课本上的名字,但很少是“活生生的人”。但社交媒体改变了这一切,并且加速了他们与读者的连接。

从传播方式来看,传统模式是单向的:作家写作品后出版,经过媒体报道,再到读者阅读。

而现在变成了双向互动:作家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,并且跟读者实时互动来反哺创作。

现在,莫言可以直接在评论区回复你,这种即时的、平等的对话,让“文学大师”从神坛走向了日常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有网友说:“以前觉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离我很远,现在莫言老师在我的小红书首页刷到了,突然觉得《蛙》也没那么难读了。”

更重要的是,年轻人发现,原来严肃文学背后,是这么有趣的灵魂。

而除了日常分享、与网友更紧密的交流,社交媒体、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,也可以让文化传播有更多新途径。

比如,近期73岁的著名作家沈石溪走进直播间,从早上8点一直播到晚上6点,埋头为读者写TO签卖书。面对网友的心疼,他表示:“希望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节奏。”

图片源自抖音

这些文化名人之所以能“破圈”而不“破格”,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文化内核,只是换了一种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。

真正的文化传承,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灌输,而是平等对话中的相互启发。

03 与时俱进不是迎合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

一定程度上讲,这些文化名人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流量常客,可为什么他们纷纷开通社交账号呢?

首先,像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媒体,交流氛围很真诚,平台的这种调性跟莫言这些作家朴实、真诚的表达方式契合。

莫言说:“从今天开始,我会在这里分享我的日常生活,推荐我喜欢的美食和美丽的地方。”没有高深的文学理论,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跟大家聊聊天的感觉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其次,社交平台的评论区,就像一个“讨论大广场”,建立了一个包容多元年龄层、多元文化形态的内容生态。

就像「克劳锐」曾经的文章《小红书,需要更多张曼玉》中所写:61岁的张曼玉在这里分享生活,用真实、不刻意的态度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。55岁的国际拉丁舞裁判谢尔盖斯·辛金斯在这里展示舞姿,现在69岁的莫言也来了。

年轻人不排斥老一辈,他们排斥的只是说教和刻板。

当莫言放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光环,以一个“爱吃美食、爱分享生活的普通人”身份出现时,年轻人反而更愿意走近他、了解他、阅读他。

图片源自小红书

第三,从各大社交平台的角度来说,他们需要莫言这样的创作者。

一个月活用户达3亿的平台,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内容分发,也不是做一个好玩生活兴趣社区,而是要成为更广泛、更深入的国民级应用,打破圈层壁垒,让专业内容真正破圈。

当简单复制泛娱乐的流量模式已经成为过去,如小红书这样的平台,需要更多的“莫言”、“张曼玉”,可以用他们专业的积累、真实的故事、为读者提供深度价值,提升平台的吸引力与用户黏性。

04 写在最后

如今,文化的传播早已不是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 的被动等待,而是“主动靠近、用年轻人喜欢的沟通方式”来双向奔赴。

当更多公众人物打破滤镜,回归成生动且可信的个体;当跨越时代的名人们,开始主动拥抱社交媒体。或许下一个你喜欢的作家、明星也要开通自己的社交账号了!

关注重庆互联网官方公众号,即可获取粉丝专享福利!

重庆互联网公众号二维码.jpg


网友留言评论
我要评论
评论

欢迎广大用户为此页面进行评价,评价成功将获得积分奖励!

  • 赞(0
    踩(0
重庆网站定制建设
  • 重庆网站建设平台
  • 重庆网站优化公司
  • 重庆网络推广公司哪家好
  • 重庆APP制作公司
版权所有 ©2004-2024 重庆市渝中区圣灵科技信息有限公司 渝ICP备16004600号-14 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420号 电子营业执照
重庆公众号制作哪家好
二维码
联系客服 重庆商城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