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重庆互联网-晴天 发布时间:2025-10-15 浏览:21681 赞(1596) 收藏 评论(0)
在《产品思维30讲》的结尾,当所有人都以为课程将以某个高深的“商业模型”或“未来趋势”作为压轴时,梁宁老师却出人意料地,亮出了四张“人生扑克牌”作为她的终极底牌:
红桃K:不确定性。
黑桃K:点线面体。
小王:依赖。
大王:确定性。
在这副牌局中,“点线面体”这个我们已经熟知的、强大的宏观战略框架,竟然只是一张普通的“K”。而真正统领全场的“王炸”,却是两个看似平淡无奇,甚至有些“鸡汤”的词——“确定性”与“依赖”。
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隐喻。它像一个禅宗的“话头”,迫使我们从对“外部世界”的激烈征伐中,猛然回过神来,转而审视我们自己的“内在世界”。
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学习如何用“点线面体”去判断格局,用“三级火箭”去降维打击,用“价值网”去颠覆创新。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“屠龙之术”,我们变得越来越“强大”,越来越“正确”。
但在这趟旅途的终点,梁宁老师却用这副牌局,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“灵魂拷问”:
我们如此努力地去学习和应用这些强大的“商业逻辑”,其最终的目的,到底是什么?是为了在“不确定性”的商业世界里,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吗?
她的答案,石破天惊:
“如果你内心没有‘确定感’,如果没有人依赖你,你也没有人可以依赖,点线面体、价值网、三级火箭这些创新战略,即使你看到了,也是空无而不可持续的……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,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。”
这篇文章,就是一次对“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”这一终极论断的深度解码。我们将暂时放下产品经理和战略家的“工具箱”,去探讨那些在所有商业模型之上,为我们的人生赋予“意义”和“方向”的根本性问题。我们将一起探索:
“人生逻辑”与“商业逻辑”,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驱动力,如何在我们的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与张力?
在一个充满“不确定性”的世界里,为什么成为一个能为他人提供“确定性依赖”的存在,是一种超越商业成功的、更高级的成就?
一个伟大的组织,为何在其终极形态上,必然会从“共同利益”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“至情至性”?
在洗尽铅华之后,我们每个人的“人生底牌”——那个定义了“我们是谁”的终极角色——到底是什么?
这将是一次从“术”的层面,彻底回归到“道”的层面的旅程。它将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“成功学”范式,去追问,在冰冷的商业规律之上,那些更温暖、更持久、更能定义我们“何以为人”的东西,究竟是什么。
我们每个人的内心,都居住着两个“我”,它们遵循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,进行着一场永恒的战争。
一个,是“商业的我”。它的操作系统,是“商业逻辑”。
另一个,是“人生的我”。它的操作系统,是“人生逻辑”。
“商业逻辑”的世界,是冷酷、清晰、且由“利润”这个唯一“上帝指标”所统治的。
世界观:它将世界抽象为一系列可计算的“资源”和“机会”。人,是“人力资源”;时间,是“时间成本”;关系,是“人脉资源”。一切,都可以被量化,被放入ROI的公式中进行计算。
驱动力:它的核心驱动力,是“增长”和“效率”。它追求用最小的投入,获得最大的产出。它永远在寻找“风口”,因为它知道,那是资源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地方。
决策原则:“趋利避害”。它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“商业上正确”的决定,哪怕这个决定在情感上是痛苦的。它会砍掉不赚钱的业务,会裁掉不产生价值的员工,会放弃没有商业前景的理想。
时间观:它的时间观是“线性的”和“功利的”。它关注的是“未来”——下一个季度的财报,下一轮的融资,下一个风口的到来。当下的一切努力,都是为了一个更“有利可图”的未来所做的投资。
在过去的八篇文章中,我们所学习的“点线面体”、“三级火箭”、“用户价值公式”,几乎全部都属于“商业逻辑”的范畴。它们是极其强大的“术”,是我们在商业世界生存和竞争的必备武器。
然而,在我们内心深处,还存在着另一套更古老、也更根本的操作系统。
世界观:它将世界看作一个由“关系”和“体验”构成的意义网络。人,不是资源,而是有血有肉的、需要连接和共鸣的生命;时间,不是成本,而是用来体验、感受和创造的载体。
驱动力:它的核心驱动力,是“意义感”和“内在的确定感”。它追求的,不是“做正确的事(Dotherightthings)”,而是“做有意义的事(Dothemeaningfulthings)”。
决策原则:“追随内心”。它会选择那个让你“感到充实”、“内心安宁”的决定,哪怕这个决定在商业上看起来是“愚蠢”的。它会让你坚持一个不赚钱但你热爱的项目,会让你维系一段没有“利益”但充满情感的“无用”关系。
时间观:它的时间观是“圆形的”和“存在主义的”。它更关注“当下”这一刻的体验和感受。它相信,生命的意义,不在于遥远的未来,而在于每一个“全情投入”的此时此刻。
“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,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。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。”“人死前盘点自己的一生,其实没有人看这一生赚了多少利润。”
这场发生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“战争”,其惨烈程度,丝毫不亚于外部的商业竞争。
职业选择的冲突:
商业逻辑说:“你应该去那家正在风口上的大厂,薪水高,履历光鲜,ROI最高。”
人生逻辑说:“但我不喜欢那里螺丝钉般的工作,我在那个小而美的、正在做一件我真正热爱的事情的创业公司里,才感到自己‘活着’。”
产品决策的冲突:
商业逻辑说:“我们应该立刻上线这个‘功能X’,它虽然有点‘擦边球’,可能会损害一部分用户体验,但数据模型显示,它能让我们的DAU和收入,在这个季度提升20%。”
人生逻辑说:“但这个功能,违背了我做产品的‘初心’。它在利用人性的弱点,它不是一个‘善’的产品。我不想创造一个这样的东西。”
人际关系中的冲突:
商业逻辑说:“你应该多去结交那些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‘人脉’,参加那些高端的社交活动。”
人生逻辑说:“但我只想和那几个能让我卸下所有防备、一起喝酒撸串的‘兄弟’待在一起,哪怕他们对我的‘事业’毫无帮助。”
我们大多数人的焦虑和内耗,都源于试图在这两种逻辑之间,找到一个不可能的“完美平衡”。我们既想要商业上的成功,又渴望人生意义的实现;我们既想成为一个“高效的机器”,又想保留一个“温暖的灵魂”。
梁宁老师的“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”这一论断,并非是让我们彻底放弃“商业逻辑”,去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“理想主义者”。
它是一种“优先级的确立”,是一种“最终归宿的指引”。
它告诉我们,“商业逻辑”是我们行走于世的“舟”与“楫”,是我们借以渡过生存之海的强大“工具”。但它永远不应该是我们的“灯塔”。
我们的“灯塔”,那个在风暴中为我们指引方向、让我们不至迷航的,永远只能是我们的“人生逻辑”——那个关于“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”、“我究竟想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”的、发自内心的“确定感”。
“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,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。”
在确立了“人生逻辑”的优先地位之后,我们便可以重新审视梁宁那副“人生扑克牌”的深意了。
红桃K:不确定性(这是世界的常态,是我们必须勇敢拥抱的东西)
黑桃K:点线面体(这是我们用来应对“不确定性”的商业逻辑与思考框架)
小王:依赖。
大王:确定性。
为什么在所有的商业模型和宏观格局之上,“确定性”与“依赖”会成为终极的“王炸”?
因为,在一个以“不确定性”为底色的世界里,能够为他人提供“确定性”和“依赖感”,是你能创造的、最稀缺、也最宝贵的价值。这,就是“人生逻辑”在商业世界里的最高阶显现。
我们在第五篇文章中,已经探讨过“确定性”是产品的核心价值。用户之所以依赖一个产品,不是因为它完美,而是因为它能“持续地、可预期地”满足用户的某个需求。
你用微信,是因为你“确定”你发出的信息,对方一定能收到。
你用美团,是因为你“确定”你点的外卖,大概率能在30分钟内送达。
你用得到,是因为你“确定”这里的内容,都经过了高标准的筛选。
这种“确定性”,构建了用户对产品的“依赖”。
现在,让我们将这个逻辑,从“产品”延伸到“人生”。
“所谓‘完美的产品’‘极致的产品’就像‘完美的人’一样,只是一种追求,但世上并不存在。”“重要的不是完美,而是对方要的那个确定性你是否还能提供,对方是否还依赖你,这才是关系的关键。”
这段话,是对所有关系的终极洞察:
在亲密关系中:你的伴侣所依赖的,不是你的“完美”,而是你的“确定性”。是你“在我需要的时候,你一定会在”的承诺;是你“无论世界如何变化,我对你的情感是确定的”的安宁。
在团队关系中:你的下属所依赖的,不是你的“全知全能”,而是你的“确定性”。是你“设定了清晰的目标,就不会朝令夕改”的稳定;是你“承诺了的奖励,就一定会兑现”的信用;是你“在团队面临危机时,一定会站出来扛事”的担当。
在合作关系中:你的伙伴所依赖的,不是你的“口若悬河”,而是你的“确定性”。是你“交付的产品,品质是确定的”;是你“约定的时间,交付是确定的”。
“无法持续输出确定感,无法让人依赖,不管做人做产品都很难成功。”
我们大多数人,终其一生,都在扮演一个“确定性的索取者”。我们渴望从父母、伴侣、领导、组织那里,获得安全感、获得承诺、获得永不改变的依赖。
这是一种“婴儿式”的生存逻辑。
而一个人的真正成熟,其标志,就是他完成了从“索取者”到“给予者”的转变。他不再只是被动地“寻找”确定性,而是开始主动地、有意识地,为他身边的人、为他的团队、为他的用户,“成为”那个确定性的源头。
这是一种“父母式”的生存逻辑,是一种更高阶的“人生逻辑”。
一个提供“确定性”的产品经理,他不仅仅是交付功能。他会成为团队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在需求混乱时,他能给出“确定的”优先级;在市场迷茫时,他能给出“确定的”方向;在团队士气低落时,他能给出“确定的”信心。他本人,就成为了团队所“依赖”的、那个最可靠的“产品”。
一个提供“确定性”的创业者,他不仅仅是追逐风口。在资本狂热时,他对自己要“做什么、不做什么”有“内心的确定感”;在行业寒冬时,他对公司的“使命和愿景”有“内心的确定感”。这种内在的确定感,会像磁场一样,吸引和凝聚那些同样在寻找意义的人,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共同体。
为什么“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”?
因为,所有伟大的“商业逻辑”的成功,其最终,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拥有强大“内心确定感”的“人”之上。
一个内心充满不确定、随波逐流的人,即使“点线面体”的地图摆在他面前,他也无法做出坚定的选择。一个无法为团队提供“确定性依赖”的领导者,即使他拿到了再多的融资,也无法将一群乌合之众,凝聚成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。
商业的成功,是你“人生逻辑”修炼到一定程度后,自然而然产生的“结果”,而不是你可以舍本逐末去追逐的“原因”。
“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”这一思想,在其最高阶的应用,体现在对“组织”的理解上。
一个产品经理,成长到后期,他最重要的“产品”,将不再是某个App,而是他所缔造和影响的那个“组织”。而组织的形态,也同样遵循着从“商业逻辑”向“人生逻辑”升华的规律。
梁宁引用了马云对组织的经典分层,并对其进行了升华:
三流组织:共同规则。 (对应“商业逻辑”的初级阶段)
大家聚在一起,是因为有一套清晰的“规则”(法律、公司制度)。我们遵守规则,完成任务,获取报酬。这是一种基于“契约”的、最基础的协作关系。
二流组织:共同利益。 (对应“商业逻辑”的高级阶段)
大家不仅遵守规则,更因为被一个巨大的“利益共同体”所捆绑。公司的成功,与每个人的奖金、期权息息相关。我们不仅仅是“同事”,我们是“战友”,我们为了共同的“胜利”(财务回报)而战。这是大多数成功商业公司的形态。
一流组织:共同信仰。 (开始进入“人生逻辑”的范畴)
驱动大家在一起的,已经超越了“利益”。而是一种共同的“使命”和“信仰”。我们相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,本身就具有伟大的“意义”。我们愿意为此,付出超额的努力,甚至牺牲个人的短期利益。
顶级组织:至情至性。 (“人生逻辑”的最高形态)
梁宁老师在这里,提出了一个比“共同信仰”更深刻、也更动人的概念。一个顶级的组织,在经历了共同的规则、分享了共同的利益、树立了共同的信仰之后,最终沉淀下来的,是人与人之间,那种超越了所有商业计算的、最本真的“情”与“义”。
是在你人生最低谷时,依然愿意拉你一把的“兄弟情”。
是在面对生死考验时,那种“把后背交给对方”的绝对信任。
是在功成名就后,依然能在一起喝酒吹牛、笑骂人生的“赤子之心”。
“管理讲的是规则,组织讲的是关系。”
“自己不去打开官感,敞开内心去感知,去探索,去拥抱真实的活生生的人,去触摸连泥带水的真实世界,去和现实肉搏,其实不可能真正建立关系,也不可能真正拥有组织。”
这段话,是对所有沉迷于“管理模型”和“组织架构图”的管理者们的当头棒喝。
一个只懂得“商业逻辑”的领导者,他最多,只能建立一个“二流”的、由利益驱动的“高效军团”。这个军团,在顺风顺水时,战斗力惊人;但一旦遭遇挫折,利益不再,便会作鸟兽散。
而一个懂得“人生逻辑”的领导者,他知道,组织最坚固的“护城河”,不是制度,不是KPI,而是那些在共同的战斗中,用汗水、泪水、甚至血水所浇灌出来的、非理性的、但却坚不可摧的“情感连接”。他愿意投入时间,去“视人如人”,去看见每一个下属“角色”之下的、那个真实的、有恐惧、有梦想的“人”。
他缔造的,将是一个“顶级”的、“至情至性”的共同体。这个共同体,或许在某些时候,不是最高效的,但它一定,是最有韧性的,最能穿越生死周期的。
因为,驱动它的,已经不再是冰冷的“利润”,而是温暖的“意义”和“情义”。
理论的终点,必须回归到个体的“选择”。
“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”,这个宏大的论断,最终,必须落到我们每个人最具体、最切身的问题上:在我的这一生中,那个统领一切的、属于我自己的“人生逻辑”,到底是什么?
为了帮助我们找到这个答案,梁宁老师在她的《增长思维30讲》的结尾,设计了一个堪称“灵魂拷问”的“人生角色游戏”。这个游戏,简单而深刻,我强烈建议每一位读者,都亲手为自己做一遍。
游戏步骤:第一步:穷举你的“角色”
拿出10张空白的卡片(或在一个文档里,写下10行)。
在每一张卡片上,写下你当下在生活中,所扮演的一个“角色”。(例如:产品经理、儿子/女儿、丈夫/妻子、父亲/母亲、某个兴趣社群的成员、某个人的“好兄弟”/“好闺蜜”、一个“学习者”、一个“创造者”……)
什么是角色?角色其实代表关系。 你拥有一个角色,就意味着你与某个人、某个组织、或某个领域,建立了一种特定的“连接”。写下这10张牌的过程,就是你对自己现有“社会关系网络”的一次全面盘点。
第二步:第一次“舍弃”
现在,看着这10张卡片,想象一下,由于命运的安排,你必须舍弃其中的5个角色。你会放弃哪些?
这个过程,会强迫你进行一次价值排序。你会开始发现,哪些角色,对你来说,是“功能性的”、“可替代的”;而哪些角色,则更接近你存在的“核心”。
第三步:终极“舍弃”
看着剩下的5张卡片,进行一次更艰难的选择:如果,你最终只能保留一个角色,你会唯一保留哪个?这个你宁愿放弃一切,也必须保留的、唯一的角色,就是你的“增长底牌”,就是你“人生的底色”。
这张最终留下的“底牌”,它所代表的,就是你那个最根本的、统摄一切的“人生逻辑”。
它可能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角色,比如“父亲/母亲”。这意味着,你人生的最终意义,来自于对下一代的守护与传承。
它可能是一个创造性的角色,比如“作家/艺术家/产品缔造者”。这意味着,你的存在意义,来自于将你内在的世界,物化为可供他人体验的作品。
它可能是一个探索性的角色,比如“学习者/旅行者”。这意味着,你的生命意义,在于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,体验世界的广阔。
它甚至可能是一个非常内在的角色,比如“修行者”。这意味着,你的终极目标,是内在的安宁与智慧。
这个“角色”,就是你“内心确定感”的最终源头。
“增长底牌,是一个会一直给你源泉的关系,一个不会被命运剥夺的角色。”
当你的“商业逻辑”遭遇惨败,公司倒闭,身无分文时,只要这张“底牌”还在,你的“人生逻辑”就没有崩塌。你依然知道“你是谁”,你依然拥有那个可以让你重新站起来的“精神支点”。
反之,一个人最大的悲剧,莫过于,他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拥有了无数光鲜的“角色卡片”,却发现,自己早已丢失了那张唯一的“人生底牌”。他成为了一个“空心人”,一个被商业逻辑异化的、迷失在利润报表里的“工具”。
“使命,不是请广告公司包装出来贴到墙上的,而是扎扎实实地,一个人打算怎么使用他的一生,一个企业,打算怎么使用所有人所交托的时间。‘使命’这两个字,就是怎么使这条命啊。”
找到了自己的“人生底牌”,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从此鄙视“商业逻辑”。
恰恰相反,它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“自由”和“力量”,去“驾驭”商业逻辑,而不是被它所“奴役”。
选择战场的自由:当你清晰了你的“人生逻辑”是“创造美的事物”时,你就能坦然地拒绝那个虽然“利润丰厚”但却“粗制滥造”的商业机会。你的选择,不再被“风口”所绑架。
面对失败的从容:当你的“商业项目”失败时,你知道,这只是你“人生使命”的一次“实验”。你“产品经理”这张角色卡片暂时失效了,但你“创造者”这张底牌,永远不会被剥夺。你可以拍拍身上的灰尘,开始下一个创造。
定义成功的权力:你将从社会定义的、单一的“商业成功”标准中解放出来。对你而言,“成功”的定义,将是“我是否忠于了我的‘人生底牌’,并将它活了出来?”
走完这趟从“商业逻辑”回归“人生逻辑”的旅程,我们似乎绕了一个大圈,回到了一个最朴素、也最古老的哲学起点。
我们曾经以为,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,关键在于掌握更多的“术”:更精准的用户洞察,更前沿的技术理解,更宏大的战略框架。
毫无疑问,这些都极其重要。它们是我们在这片汹涌的商业大海中,赖以生存的“船”与“帆”。
但梁宁老师用她最终的“王炸”,提醒了我们一个更根本的真相:在所有这些“术”之上,有一个决定我们航向的“道”——那就是,你究竟想把这艘船,开向哪里?
这个“道”,就是你的“人生逻辑”。
它源于你内心深处,那个不可动摇的“确定感”。它体现为你渴望成为一个能为他人提供“确定性依赖”的存在。它最终,将沉淀为你那个在洗尽铅华后,唯一剩下的“人生角色”。
你是谁,比你做什么,更重要。
因为,你做的所有事,你创造的所有产品,都只是“你是谁”这个内核,在外部世界的一次次“投射”而已。
一个内心充满确定感的人,他的产品,自然会散发出稳定而可靠的气质。
一个至情至性的人,他的组织,自然会凝聚起一群生死相依的兄弟。
一个以“创造”为人生底牌的人,他的一生,无论经历多少起伏,都将是一部连续的作品。
所以,在结束这篇漫长的文章之前,请允许我,再次邀请你,拿出那10张空白的卡片。
去玩一次那个关于“舍弃”的游戏吧。
因为,当你最终找到那张属于你自己的、唯一的“人生底牌”时,你找到的,将不仅仅是一个“角色”。
你找到的,是你的“北极星”。
而从那一刻起,你在这片商业大海上的所有航行,都将不再迷茫。
关注重庆互联网官方公众号,即可获取粉丝专享福利!
欢迎广大用户为此页面进行评价,评价成功将获得积分奖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