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互联网,19年企业互联网解决经验,专业网站开发、移动端开发、微信端开发、小程序开发!
重庆网络推广公司

屠龙术与闪电战:梁宁思想中的“非对称”创新兵法

作者:重庆互联网-晴天 发布时间:2025-10-16 浏览:21632 赞(1589 收藏 评论(0)

引子:为什么“做得更好”几乎总是死路一条?

在产品经理的世界里,流传着一个天真而美好的信念:“只要我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,提供好20%、甚至40%的用户体验,我就能赢。”

我们像一群虔诚的匠人,日以继夜地打磨着产品的每一个细节。我们优化交互,提升性能,增加竞品没有的“微创新”。我们相信,只要我们的“产品力”足够强,用户就一定会用脚投票,从巨头的阵营,投奔到我们这面正义的旗帜之下。

然而,商业战场的历史,却一次又一次地,用血淋淋的案例,嘲笑着这种“匠人式的天真”。

无数“更好”的挑战者,在看似“更差”的巨头面前,被无情地碾压、蚕食,最终悄无声息地死去。它们的失败,并非因为不够努力,不够优秀,而是因为它们从一开始,就选择了一场注定会输的“对称战争”。

梁宁老师在她的《产品思维30讲》中,用一个堪称“创业者劝退公式”的数学模型,彻底击碎了这种“做得更好就能赢”的幻想。她用冷酷的逻辑告诉我们:对于在野的、资源匮乏的“屠龙少年”而言,与巨龙进行“对称战争”,试图“做得更好”,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死路一条。

“没有创新的产品,根本不应该去做……如果你还做一样的产品,这不是为了用户,只是因为你不服或者心存侥幸。”

这篇文章,就是一部写给所有“屠龙少年”的、关于“非对称创新”的硬核兵法。我们将深入梁宁思想体系中最具“攻击性”和“颠覆性”的内核,系统地探讨:

  • 创新的“死地”:为什么在存量市场中,“用户价值公式”注定了“微创新”的无效?

  • 创新的“生门”:如何运用“交叉视角”和“新要素”,在巨头看不见、看不懂、看不起的“增量市场”,开辟一片蓝海?

  • 创新的“阵法”:“三级火箭”这一降维打击的经典战法,其真正的构成要件和能量来源是什么?

  • 创新的“终局”:颠覆式创新的终极目标,为何不是战胜一个“产品”,而是开启一个全新的“价值网”,成为新大陆的“造物主”?

这将是一次充满“杀伐之气”的阅读。它将剥去温情脉脉的商业面纱,让你直面“打破旧的利益平衡,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”的残酷与快感。它将告诉你,为什么对于创业公司而言,创新,不是一种选择,而是唯一的生存之道

第一章:创新的“数学宿命”——用户价值公式与存量市场的“死亡游戏”

在挥舞创新之剑前,我们必须先认清,我们绝对不能踏入的“死亡陷阱”——在巨头已经形成统治力的“存量市场”中,进行“同维度”的正面竞争。

为什么这是一条死路?梁宁老师给出了一个堪称“物理定律”的简洁公式,它无情地量化了用户选择的真实逻辑:

用户价值 = (新体验 – 旧体验) – 替换成本

这个公式,就像牛顿第二定律(F=ma)一样,简洁而深刻。它包含了三个核心变量:

  • (新体验-旧体验):这是你作为挑战者,能为用户提供的“增量价值”。是你自认为“做得更好”的那一部分,比如更快的速度、更美的界面、更多样的功能。

  • 替换成本:这是一个极其巨大,却常常被产品经理“选择性忽视”的变量。它包含了用户从“旧产品”迁移到“新产品”所需要付出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成本。

  • 用户价值:这是用户最终“实际感知”到的净收益。只有当这个值为,且足够大时,用户才有可能做出“替换”这个艰难的决策。

1.1 “替换成本”这座冰山:你看不见的巨大阻力

我们往往会极大地高估自己的“增量价值”,同时,又极大地低估用户的“替换成本”。

“替换成本”这座冰山,到底由什么构成?

  1. 品牌认知与信任成本:巨头已经通过数年的市场教育和品牌建设,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强大的“心智预售”。提到“安全”,你会想到360;提到“电商”,你会想到淘宝。你作为一个新品牌,需要耗费巨大的营销成本,才能在用户心中,凿开一丝信任的缝隙。

  2. 渠道与可得性成本:巨头的产品,可能已经预装在用户的手机里,或者占据了应用商店最显眼的位置。你的产品,用户可能需要“听说->搜索->下载->注册”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才能获得。

  3. 学习与习惯成本:用户已经在旧产品上,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“肌肉记忆”。即便你的产品交互“更合理”,但它“不熟悉”。用户需要耗费认知资源,去重新学习一套新的操作逻辑。而人的本性,是“认知吝啬”的。

  4. 数据与关系链迁移成本:这是最致命的成本。用户在旧产品里,沉淀了大量的个人数据(如:微信的聊天记录、淘宝的购买历史)、社交关系(微信好友)、资产(游戏装备)。这些东西,几乎不可能被完整地迁移到你的新产品中。放弃旧产品,就意味着放弃一部分“数字化的自我”。

  5. 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:你的新产品,稳定吗?安全吗?会不会明天就倒闭?选择一个“不确定”的新产品,去替换一个“确定”的旧产品,本身就需要用户承担巨大的心理风险。

1.2 一场“必输”的战争:WPS与Office的血泪教训

梁宁用雷军早期在金山做WPS对抗微软Office的案例,对这个公式进行了一次堪称“惨烈”的定量分析:

背景:微软Office在当时的办公软件市场,是无可争议的巨无霸,但它体验并不完美,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点。

金山的行动:雷军带领团队,拼尽全力,做出了一个在很多方面都“更好”的WPS。我们假设,从一个纯粹的产品体验角度打分:

  • 旧体验(Office):因为其垄断地位和历史包袱,我们可以给一个及格边缘的分数,比如45分

  • 新体验(WPS):因为做了大量优化,体验更好,我们可以给一个不错的分数,比如63分

  • 增量价值:(63-45)=18分。WPS比Office的体验,提升了整整40%!这在产品人看来,是一个巨大的胜利。

残酷的现实:现在,我们引入“替换成本”。对于一个深度使用Office的用户来说,他需要放弃熟悉的界面、快捷键,可能面临文档格式的兼容性问题,还要重新学习。这个替换成本,我们给一个保守的估计,20分

最终的用户价值计算

用户价值 = (63 – 45) – 20 = 18 – 20 = -2分

“雷军带领他的英雄团队做了一个综合体验很好的产品,但是用户几乎没有得到价值……你认为你做得更好,但用户视你为鸡肋。”

这个“-2分”的结论,是所有试图在存量市场“正面仰攻”的创业者的“墓志铭”。它揭示了一个血泪教训:同维度竞争,体量第一。

  • 当你的体量远小于对手时,你所谓的“微小产品优化”,在巨大的“替换成本”面前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  • 更可怕的是,由于巨头的品牌势能,用户甚至会产生“认知偏误”。即便你的功能是首创,但只要巨头在一两周后“借鉴”过去,用户反而会觉得是“你在抄袭巨头”。因为在用户心智中,巨头=品类本身。

1.3 唯一的活路:寻找“替换成本”为零的“蓝海”

既然“替换成本”是无法逾越的天堑,那么小企业唯一的活路,就只剩下一种——寻找一个“替换成本”几乎为零,甚至为负数的战场。

这个战场,就是“增量市场”,就是“蓝海”。

在蓝海中,用户的“旧体验”是什么?是!那里是一片荒原,用户在这个领域的需求,从未被任何数字化产品所满足。他们可能还在用纸笔、用Excel、用最原始的口耳相传来解决问题。

此时,用户价值公式,发生了奇妙的变化:

用户价值 = (新体验 – 0) – 替换成本

由于旧体验为零,用户的“替换成本”(主要是学习成本)也变得极低。此时:

“在以前用户体验为零的地方,你的60分就是干干净净的60分,对于用户就是及格的。”

傅盛带领猎豹的绝地反击,就是这个理论的完美注脚。

存量市场的挣扎:在国内安全市场,猎豹面对360这个巨无霸,拼命做“微创新”,提前1-2周上线新功能。结果呢?360迅速跟上,用户毫无感知,猎豹被挤压得无法呼吸。

蓝海的发现:傅盛和他的团队,将目光转向了海外,发现了一个被所有巨头忽视的、但需求真实存在的“蓝海”——安卓手机的“清理”功能

60分产品的闪电战:“猎豹清理大师”诞生了。它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,但它是第一个认真去做这件事的产品。在这个“用户体验为零”的领域,它那“60分”的体验,对于用户来说,就是“从无到有”的巨大价值。

结果:借助Google应用商店这个全球化的“面”,猎豹清理大师迅速席卷全球,最终将猎豹送上了纽交所。

“创新,找蓝海,找到没有大佬、用户体验为零的增量市场,是新公司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。”

第二章:创新的“火种”——从“交叉视角”到“新要素”

我们已经知道了,创新的“生门”在于蓝海。但问题是,蓝海,在哪里?我们如何才能获得那种“看见”一片荒原背后黄金遍地的“神之视角”?

梁宁老师提供了两种核心的、寻找创新“火种”的方法。

2.1 “交叉视角”:用“相邻可能”点燃灵感

“未来已来,只是分布得不均匀。”——威廉·吉布森

这句科幻名言的背后,是凯文·凯利所说的“相邻可能”(The Adjacent Possible)理论。它指的是,创新,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“跃迁”,而是将“此刻”已经存在的各种要素,进行一次“前所未有”的“重新组合”。

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、某个技术、某个解决方案,它可能早已在另外一个领域,发展得非常成熟了。创新,就是用一个“交叉视角”,将A领域的成熟能力,引入到B领域,去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。

婴儿恒温箱的诞生史诗

痛苦(B领域的问题):19世纪的巴黎,早产儿死亡率高达66%。斯蒂芬·塔尼医生为此痛苦不堪。

灵感(A领域的方案):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动物园看到了正在使用“小鸡孵化器”的饲养员。那个恒温的箱子,让小鸡的孵化率大大提升。

交叉与重组:斯蒂芬医生怦然心动——“这个东西,能不能用在婴儿身上?” 他立刻聘用了那位饲养员,用同样的技术原理,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“婴儿恒温箱”,将早产儿死亡率降低到了38%。

谁是创新者? 是动手能力强的饲养员,还是起心动念的斯蒂芬医生?当然是斯蒂芬。因为,创新,始于“起心动念”,始于那个能够用“交叉视角”,看到“A可以用来解决B”的、灵光乍现的瞬间。

“创新最重要的是:面对痛苦,起心动念。”

如果你正在为某个问题而深感痛苦,不妨到其他领域去转转。去看看艺术展,去了解一下生物学,去研究一下古代战争史。那个能让你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案,可能就静静地躺在一个你从未涉足的“相邻”房间里,等待着你用“交叉视角”去推开那扇门。

2.2 “新要素”:驱动“新物种”诞生的基因突变

如果说“交叉视角”是“组合式创新”,那么引入“新要素”,则是一种更深刻的、足以导致“物种变异”的“突变式创新”。

梁宁老师将“新要素”分为两种:

第一种:技术新要素

定义:在现有体验的基础上,运用最新的科技(如:AI、5G、区块链),来提升用户体验,或者改变成本结构

案例:AI的出现,对于客服行业来说,就是一个典型的“技术新要素”。它可以在不改变“为用户答疑解惑”这个核心体验的前提下,极大地改变“人力密集”这个成本结构。

第二种:商业新要素

定义: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、产业升级所产生的、其他领域的“新玩法”、“新模式”,来变革产品内在的商业逻辑

结果:也许用户的前端体验,依然是那个产品、那个服务,但公司背后的流量模式、融资渠道、收入来源,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使其成为了一个与传统对手完全不同的“新物种”。

亚朵酒店,就是运用“商业新要素”,完成“物种进化”的完美范本。

在用户体验的“前端”,亚朵依然是一家“酒店”。但它的“后端”商业机理,已经与传统酒店,有了天壤之别。它至少引入了四个“商业新要素”:

新要素一:合能模式(改变资产结构)

传统酒店是重资产模式,自己投资建楼。亚朵则与拥有房产资源的“房东”进行“合能”,亚朵输出品牌、管理和互联网能力,房东输出本地资源和落地能力。这让亚朵的扩张,变得极“轻”。

新要素二:众筹模式(改变融资渠道与用户关系)

亚朵将新酒店项目,放到众筹平台融资。这个动作,一石三鸟:

  1. 解决了房东的“启动资金”问题。

  2. 将“消费者”变成了“投消者”。数万名小股东,成为了亚朵最忠诚的用户、最狂热的“带路粉”。

  3. 这种模式本身,就是极佳的营销事件。

新要素三:IP联名模式(改变流量来源)

亚朵与吴晓波频道、网易云音乐等IP合作,打造“IP酒店”。这让酒店本身,就成为了一个“情感触发器”和“场景”,成为了社群的线下据点,从而获得了传统酒店无法企及的、精准的、高粘性的“自有流量”。

新要素四:场景电商模式(改变收入来源)

亚朵酒店,不再仅仅是一个“休息空间”,它更是一个“生活方式的体验空间”。你在房间里体验到的所有东西——枕头、床垫、洗发水、音箱——只要你喜欢,都可以“所见即所得”地扫码购买。

2016年,亚朵仅床垫就卖了3万张。它的收入来源,已经从单一的“房费”,扩展到了“房费 + 商品展示费 + 电商利润”的多元化结构。

“亚朵酒店从用户体验而言没有很大变化,还是酒店;但从经营角度来讲,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物种。”

它与传统酒店的竞争,已经不再是“服务好坏”、“房间大小”的同维竞争,而是一个“新物种”对“旧物种”的、商业模式层面的“生态位”碾压。

第三章:创新的“攻击阵型”——三级火箭与互联网降维打击

当你通过“交叉视角”或“新要素”,找到了创新的“火种”之后,你需要一个强大的“攻击阵型”,来将这个“火种”放大为燎原之势。在互联网战争中,最经典、也最残酷的攻击阵型,就是“三级火箭”模型。

“三级火箭”,是典型的降维打击战法。它从一开始,就不是为了做一个“更好的产品”,而是为了“颠覆一个现有的行业,干掉一家现有的企业”。

3.2 三级火箭的构成要件

第一级火箭:高频的、免费的(或微利的)头部流量入口

目的:不惜一切代价,获取海量的、高频使用的用户。这一级的核心目标,是**“圈人”**,而不是“赚钱”。它往往以“工具”的形式出现,解决用户某个高频的痛点。

案例:360的“免费杀毒”、搜狗的“输入法”、罗辑思维的“免费脱口秀”、小米的“性价比手机”。

第二级火箭: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

目的:当第一级火箭将海量用户“发射”到你的轨道后,你需要一个能够“留住”他们、让他们“沉淀”下来的“空间站”。这个空间站,通常是一个“平台”或“社区”,它能将用户的“工具性”需求,转化为“场景性”需求。

案例:360的“浏览器和网址导航”、搜狗的“浏览器和搜索”、罗辑思维的“得到App”、小米的“小米商城和米家生态链”。

第三级火箭:完成商业闭环的高利润/高价值业务

目的:这是火箭的最终“载荷”,是整个模式得以成立的“利润中心”。它往往是一个相对“低频”,但客单价毛利率极高的业务。

案例:360的“广告和游戏分发”、搜狗的“搜索广告”、得到的“付费课程”、小米至今秘而不宣的“互联网服务”。

3.2 玩转三级火箭的四个“必要条件”——为什么你玩不转?

“三级火箭”的威力巨大,但它对“操盘手”的要求,也极其苛刻。梁宁老师指出了四个“必要条件”,缺少任何一个,玩三级火箭都无异于“自杀”。

第一级火箭必须是“高频应用”

定律:高频推低频,没有低频推高频的。

一个用户每天都要用的“输入法”,可以顺理成章地向他推荐一个他每天可能会用的“浏览器”,再从浏览器里导向他偶尔会用的“搜索”。

但一个用户一年才用几次的“银行App”,想去推一个他每天都要用的“社交App”,就是逆天而行。它的低频属性,决定了它只能去推更低频的业务,比如“出国金融”、“理财产品”。

必须拥有强大的“融资能力”和“资源聚合能力”

烧钱的本质:第一级火箭,注定是“不赚钱”的,甚至是要“巨额亏损”的。你需要用免费的服务,去支撑一个庞大的用户系统,这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。没有强大势能和融资能力的人,根本无法启动这台“烧钱机器”。

快速张开:当第一级火箭带来流量洪峰时,你必须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,聚拢顶级的资源(技术、人才、内容),来搭建好你的第二级“商业场景”,否则流量来了又会散去。

操盘手必须是个“狠人”

“三级火箭”的本质,是**“抢流量”,是“釜底抽薪”,是“把别人河里的水都抢到自己的水渠里”**。

你的第一级火箭,必然会直接摧毁一个或多个原有行业的商业模式。你必然会成为整个行业的“公敌”,遭受无数的指责、攻击和诉讼。

如果操盘手没有一颗足够“强大”的心脏,没有那种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决绝,是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巨大压力的。

操盘手必须有“终局思维”

火箭的目的,不是为了飞得更高,而是为了**“把一颗卫星,放到人类文明的星空上”**。

一个真正的战略家,在打造第一级火箭的时候,他的脑海里,就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第三级火箭的“商业闭环”和最终想要送上太空的那颗“卫星”——那个他终其一生想要实现的、超越商业利润的“使命”或“愿景”。

网友留言评论
我要评论
评论

欢迎广大用户为此页面进行评价,评价成功将获得积分奖励!

  • 赞(0
    踩(0
重庆网站定制建设
  • 重庆网站建设平台
  • 重庆网站优化公司
  • 重庆网络推广公司哪家好
  • 重庆APP制作公司
版权所有 ©2004-2024 重庆市渝中区圣灵科技信息有限公司 渝ICP备16004600号-14 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420号 电子营业执照
重庆公众号制作哪家好
二维码
联系客服 重庆商城网站建设